top of page


從「應援無人機」到「品牌推廣」:自願分享的3個心理公式
你好,我是 SoWork 的王俊人。 最近你可能也刷到: 粉絲在演唱會現場,用無人機排出應援訊息,把支持行為變成一場視覺儀式。 從集資、買代言,到手幅、無人機—— 這些 高參與度的粉絲行動 ,背後揭示了一個對品牌更重要的現象: 粉絲不是被動消費,而是主動推廣。 SoWork 分析全球超過 10 萬則追星與應援討論後發現:能讓粉絲願意投入時間、金錢與創意的,是三種關鍵心理驅動。 1. 影響被看見(45%) 粉絲在意的是「我的支持有沒有產生實際影響」。 集資讓看板點亮、刷榜讓排名上升、甚至能在天空排出無人機訊息—— 當成果能被看見、被量化、被呈現,投入就會自然持續。 2. 一起完成的成就感(32%) 追星是一群人的行動。 穿同款、統一標籤、共同完成一場大型應援, 他們獲得的不是實體物品,而是: 「我們一起完成了某件重要的事。」 3. 情感的具象化(15%) 周邊與應援物,是情感的延伸: 小卡是擁有、代言品是連結、燈牌是支持的象徵。 當抽象的感情能被具體呈現,人更願意付出行動。 你的下一個「自願推廣」成功公式 可視化成果 + 群體成就感 + 情感載體

SoWork 全球數據研究團隊
7天前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從Build到Run:為什麼行銷不能再只靠一次性的創意?
導言|行銷邏輯正在變革:不是多做,而是會跑 在AI與資料驅動下,品牌世界已從「打造一次」走向「持續營運」。Deloitte提醒我們,行銷部門的本質角色,正從製作方(builder)轉向運行方(runner)——你不是要蓋好一座塔,而是讓它每天都能動起來、跑起來、滾起來。 一、問題|行銷計畫完成,卻無法放大影響力? 多數品牌仍卡在以下困境: • 做出一份華麗簡報,但落地困難 • 拍了一支廣告影片,卻轉換疲弱 • 上了好多內容,卻沒有形成節奏 深層原因並不是創意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「行銷營運能力(Marketing Operate Capability)」——也就是:沒有一套能持續、模組化、可預測的執行架構。 在這樣的情況下,行銷永遠停留在「一次性專案」模式,而無法成為推動組織成長的「持續性引擎」。 二、洞察|新行銷三元組=內容 x 數據 x 自主性 Deloitte 提出新一代行銷營運核心邏輯: 核心要素 定義與內涵 實際效益 內容(Content) • 模組化生產 • 可即時更新 • 多通路適配 • 建立

SoWork 全球數據研究團隊
11月1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