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Build到Run:為什麼行銷不能再只靠一次性的創意?

  • 作家相片: SoWork 全球數據研究團隊
    SoWork 全球數據研究團隊
  • 7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ree

導言|行銷邏輯正在變革:不是多做,而是會跑


在AI與資料驅動下,品牌世界已從「打造一次」走向「持續營運」。Deloitte提醒我們,行銷部門的本質角色,正從製作方(builder)轉向運行方(runner)——你不是要蓋好一座塔,而是讓它每天都能動起來、跑起來、滾起來。 


一、問題|行銷計畫完成,卻無法放大影響力?


多數品牌仍卡在以下困境:


• 做出一份華麗簡報,但落地困難


• 拍了一支廣告影片,卻轉換疲弱


• 上了好多內容,卻沒有形成節奏


深層原因並不是創意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「行銷營運能力(Marketing Operate Capability)」——也就是:沒有一套能持續、模組化、可預測的執行架構。


在這樣的情況下,行銷永遠停留在「一次性專案」模式,而無法成為推動組織成長的「持續性引擎」。


二、洞察|新行銷三元組=內容 x 數據 x 自主性


Deloitte 提出新一代行銷營運核心邏輯:


核心要素

定義與內涵

實際效益

內容(Content)

• 模組化生產

• 可即時更新

• 多通路適配

• 建立一致性品牌印象

• 提升內容生產效率

• 增強市場應變能力

數據(Data)

• 第一方資料驅動

• 結合即時判斷

• 運用預測模型

• 強化精準投放

• 根據市場反饋快速優化

• 動態調整策略與訊息

自主性(Autonomy)

• 行銷團隊具備獨立決策能力

• 與企業整體策略同步

• 減少組織層層請示

• 加快執行速度

• 提升市場反應力

三、策略|Run-Based Marketing的三條營運軸線


真正有效的「Run-Based Marketing」不只是優化一場活動的成果,而是將整體行銷策略解構為三條可持續運作的營運軸線,並在其中實現標準化、模組化、智慧化的操作節奏。


以下是我們協助客戶建構的三條策略軸心:

1. 內容供應鏈優化|從爆品內容 → 節奏型內容


在過去,品牌製作一支爆品影片就能撐半年;但在今日,行銷觸點碎片化、內容壽命週期極短,品牌必須以「內容節奏」取代「內容單品」。


我們的方法論包含:


• 設計模組化內容架構(可替換主題、語境、受眾)


• 建立多平台適配SOP(讓一則內容可快速變形為IG、Line、Blog等版本)


• 建構內容健康儀表板,即時追蹤哪些模組效益最佳、可優先複製



2. 資料即時應用架構|把數據轉成預測地圖,而非事後報告


數據不只是事後報告的工具,而應成為行銷決策的「熱區預測圖」。


我們協助品牌導入:


• 第一方資料聚合流程:將購物行為、廣告點擊、內容互動整合於單一面板


• 行銷意圖熱區建模:預測消費者下一步動作,並對應素材調整


• 即時調整節奏機制:每週檢視、每月優化,取代傳統「季報改策略」的低頻機制



3. AI自動化工具配置|讓人腦做創意,AI做重複事


今天的品牌行銷需要更少的人力重複輸出,而更多的智慧型輔助系統。


我們的做法包含:


• 導入MarTech工具與自動化流程(如自動選品、自動AB Test、自動內容分發)


• 結合生成式AI提升內容產出效率(快速產生初稿,讓人員聚焦修正與策略)


• 設計品牌智能助手,成為行銷團隊的日常支援系統



這三條軸線,讓品牌從「建一個 Campaign」轉變為「維運一條 Brand Line」。

它不只是效率的提升,而是建立一套品牌能穩定產出結果、隨時調整節奏的戰略結構。

這就是Run-Based Marketing 的本質:在變動中跑出一致性,在節奏中創造增長力。


四、行動|重整你的行銷節奏,從「執行週期」開始


行動步驟 說明 效益


1. 視覺化儀表板


Marketing Ops Dashboard 將所有活動、素材、生效日期與負責人排進一張「營運儀表板」 看見全局、排除重工、釐清節奏盲區


2. 內容模組化系統


Brand Kit + Data Hub 建立品牌素材庫,與數據系統連動,讓各部門能快速調用與複製內容邏輯 提升跨部門效率,確保一致性與應變速度


3. 固定優化節奏


Weekly Feedback Loop 每週檢視數據(觸及、互動、轉換),並調整素材與受眾策略 小調整創造大影響,讓策略隨市場動態運作


▍結語|品牌進化的關鍵,不是「做更多」,而是「運作得更好」


在這個節奏快過策略的時代,行銷的核心早已不再是「做出一個大Campaign」,而是能否建立一套可持續、可優化、可放大的營運系統。


Run-Based Marketing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種組織能力的轉型:

讓品牌從專案驅動,走向節奏驅動;從仰賴天才,走向架構制勝。


當你開始重視執行週期、模組內容、資料熱區與自動化流程,品牌才真正具備了「連續創造影響力」的能力。


我們在SoWork相信——當策略能夠持續運作,它才真的開始有效果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